林少华: “小孤独”正在钝化现代人对鸟鸣夕晖的感动-银川中医网
当前位置:首页 >> 望闻问切 >> 正文

林少华: “小孤独”正在钝化现代人对鸟鸣夕晖的感动

2018-06-30 来源:银川中医网

新书分享会现场

浙江在线6月19日讯"我爬上一座山冈,在山坡草丛中弓身坐下。脚前有两三株山百合,静静挑起三四朵嫩黄色的花。旁边二三十米开外有一小截残缺古旧的青砖墙,墙脚长着几丛高高的茅草,小马尾辫般的白色草穗随风摇曳。寂寥,空灵,安谧。"

很难想象,有作者会将分享会的开场白讲述得如此文艺。可是,林少华就这样做了:一个始于18年前有着社交困难症的大学教授,在极度不适应群体出游的状态下,独自偷溜进周边乡村获得了对孤独的重新认识,从此走进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世界,走向以翻译文学触摸现代人社会情绪的生涯。

6月18日下午,著名文学翻译家、学者、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林少华携新书《小孤独》来到杭州国大城市广场西西弗书店,与年轻的读者们分享现代人的孤独感从何而来、将去何处。

体味孤独:父母的离去让风筝断了线

写《小孤独》,源于林少华通过翻译日本文化引发"村上春树中国热"所观察到现代人所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情绪。

"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",林少华引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名言,表达了他对孤独的积极看法。

年过半百的林少华,这样总结自己的半生:"我体验了许许多多的感情,正面的也好,负面的也好,不正不负也好,但有一种感情直到不久之前,我从未体验过,甚至从不知晓,那就是孤独。"

林少华说,两年内他先后失去了母亲和父亲。父母的离去让林少华陡然明白,多少年来之所以不知道孤独是因为父母在。他认为自己就像一只风筝,就算飞得再高,线也牵在父母手里。"如今,父母走了,我就成了断了线的风筝,孤独的飞在没有夕辉的高空,飞向暮色苍凉的天际。人生从此孤独。"

解读孤独:大孤独,小孤独,不大不小的孤独

"孤独亦如爱情和死亡,是文人笔下一个永恒的主题。"从"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"的屈原;"月明星稀,乌鹊南飞,绕树三匝,何枝可依"的曹操;"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,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涕下"的陈子昂等,林少华分别进行了解读。

对于孤独,林少华有三种理解,第一种是大孤独,比如古代的屈原、近代的鲁迅,他们有着家国天下的孤独情怀;第二种是不大不小的孤独,比如莫言,他曾在斯坦福大学演做过一个题目为《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财富》,这是在特殊社会环境和特殊个人语境下产生的孤独,而面对这种孤独时依旧能对生活怀有激情,并会为一些东西感动。

第三种孤独则是小孤独,也就是属于现代人的孤独。林少华认为,它来自汹涌澎拜的科技浪潮对个人存在感的稀释、来自各种监控摄像镜头对个人主体性的质疑、来自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对诗意栖居的消解、来自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对赖以寄托乡愁的田园风光的颠覆。

“说到极端,这样的小孤独正在钝化以致剥离现代人对一声鸟鸣、一缕夕晖的感动,正在扭曲以致拒绝我们拥有感动或被感动的权利和能力。”林少华认为。

超越孤独: "小孤独"是一种小境界,意味着思考和成长

孤独、无奈、疏离、寻找与失落的周而复始,这是村上春树作品表达的主题之一。超越孤独,村上春树一直在挖洞。

林少华回忆起2003年初,他在东京和村上第一次见面时,曾当面问及孤独。村上说:"不错,人人都是孤独的,但不能因为孤独而切断同众人的联系,彻底把自己孤立起来,而应该深深挖洞,只要一个劲往下深挖,就会在某处同别人连在一起。""的确,村上30多年来一直在重复不停地挖这样的洞,一直把挖洞的过程和感受写成各种各样的故事,也的确和无数读者连在了一起。"林少华评价道。

孤独需要抚慰,需要治疗。林少华认为,村上的作品中除了有对灵魂细致入微的关怀,还有避免精神全面陷落的实用技术指南,即守护孤独。"我们完全可以把孤独升华为孤高以及崇高感,升华为直面现实扑向未来的勇气、良知、奉献意识和家国情怀。"林少华建议,在浮躁的社会中,读者要学会守护孤独,并超越孤独。对于"小孤独"应该积极地看待,这是人生中的一种小境界,意味着思考和成长。

林少华在新书序言中自嘲这是一个不自量力的主题,但希望能够协助读者修复现代人感动和被感动的能力。如果现代人专注于手机而让亲情愈发淡漠,又或者沉迷娱乐至死导致远离故乡与诗歌,那么这个时候你或许会需要一本《小孤独》,你会发现里面大到谈论诺贝尔文学奖,小到一本挂历引发的思考,都是治疗我们城市病的良药。

Copyrights © 2016-2017 银川中医网 http://www.abrt.com.cn, All rights reserved.